因为懂得,所以悲悯 | 倾情推荐

2023-09-14 21:02:45 御泉森林陵园 287

前  言

有这样一些人,

没人知道他们姓甚名谁,家住何方,

没人知道他们曾经历过怎样的悲欢离合。

他们离开人世的时候,

没有亲人朋友相送,

离去后,也没有人怀念和牵挂。

他们孤零零地,悄无声息地离去,

如一棵无人知晓的小草,

如一丝不着痕迹的微风。

唯一留下的就是一抔没人认领的骨灰。

——这一切将生命折射得如此渺小和凄凉。



2012年3月1日,一块专为孤寡老人和社会弱势群体建造的公益墓地——“爱心园”在卧龙山公墓诞生。每年卧龙山公墓接收部分无主骨灰在此安葬,以给予生命最基本的关怀和尊重。

爱心苑内的无主骨灰纪念碑碑记石上,记录了每年仪式的时间和安葬无主骨灰的数量

为呼吁社会对这个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2011年11月9日,卧龙山公墓在新民晚报上发文招募爱心志愿者。消息登出后,得到广泛爱心人士积极响应

次年4月,也即爱心苑成立5周年之际,这些爱心志愿者们来到卧龙山公墓爱心苑,为落葬于此的孤寡老人和无主骨灰逝者祭扫。那天温暖的歌声在这片土地上响起,传递着来自陌生人的关心和怀念。

“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再没有心的沙漠,再没有爱的荒原,死神也望而却步,幸福之花处处开遍”……

此后,爱心志愿者们每年冬至来到这里,护送一批无主骨灰逝者入土为安,清明又如亲人般前来祭扫。这份爱心,一直延续至今。

首届清明爱心祭

而志愿者们自身,也由原本互不相识,循着一份共同的爱心相识、相知,到形成一支稳定的志愿者队伍。他们当中有上海人,有外地人,有共产党员,有民主派人士,有基督教、佛教、基督教信众,有无神论者……这些不同的社会标签,丝毫不影响他们用相似的爱心来表达一份共同的社会关怀。

而此次,笔者有幸见到了这支志愿者团队中的几位,有机会聆听他们自己的故事。从他们的故事里,得以寻觅出这份爱心的源头。

1 

李伟祥

懂得感恩的人是高尚的人

能够回报的人是幸福的人  

首届爱心祭仪式现场,李伟祥(前排右一)作为志愿者当中的一员

李伟祥是这支爱心志愿者团队的核心。他是个爽快人,说起话来嗓门很大,中气十足。最初看到卧龙山公墓招募爱心志愿者的消息,李老师主动去找了卧龙山公墓负责人,老总和李老师聊过后,邀请他负责组织这个爱心志愿者队伍。

于是李老师活动前热心地联络志愿者,叮嘱活动细节,活动结束后又邀请大家到家中做客,大家由此相互熟悉。之后有默契了,志愿者们每年除一起参加卧龙山公墓活动,还至少一次在李老师家聚会,交流心得。

李老师厨艺高超,每次都要亲自下厨招待各位朋友。他做事敢做敢为,为人又热心公正,总能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可以说,这支团队能够持续坚持这么多年,李老师功不可没。

和李老师一聊,才知道他可是个公益达人。虽已七十多岁,他目前还负责组织包括卧龙山公墓爱心志愿者在内的三个志愿者团队。李老师家中墙壁上挂着一幅毛笔字:

懂得感恩的人是高尚的人,能够回报的人是幸福的人。

他如此热衷公益,正是因为心怀感恩之心。

李伟祥作为志愿者代表在爱心祭扫仪式上发言

“党和国家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李伟祥小时候家里穷,小学,中学都由公家补助,没付过学费,中学时还拿到过人民助学金。初中毕业时,他不幸患重病,出现严重的肺穿孔。按他自己的话说人几乎要废掉了,毕业了没法进单位,成了一名社会青年。

后来所在街道的团委为他减免医疗费用,送他去开刀将病治好。生病期间,团委的人还一起凑了30斤粮票给他。在那样一个物质匮乏、粮票非常珍贵的年代,那可是非常不容易。治好病后他进了单位,在单位期间担任团委宣传委员,后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安排去做木匠,工作繁忙,他几乎就住在单位里了。对此他没有怨言,他说:“是党和国家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久经考验的共产党员

李伟祥是名共产党员,年年被评为先进党员。在入党之路上,他经历了长时间的考验。在房地局工作时他向党组织打入党报告,受文革影响没有被通过。

80年代,李伟祥辞职下海开饭店,成了个体户,饭店经营得风生水起,但当时个体户还不属于党员发展对象。到后来,优秀的个体户也可吸收入党,2001年,他终于得偿所愿,加入党组织。从第一次打入党报告开始算起,前前后后历经了40年。当时他已经60岁了。

虽然正式入党很晚,但李伟祥很早就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 “为人民服务”宗旨。计划供应时代,生活物资匮乏。他因身体原因赋闲在家期间,争取到社区团委的支持,把整个街道的社会青年组织起来种蔬菜,给每家每户补充粮食供给,多出来的蔬菜卖掉做活动经费。

90年代,他担任长宁区个体户协会理事期间,将协会有手艺特长的会员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双拥服务队,到部队里给士兵们补衣服、修鞋子,修电器。他自己厨艺好,在部队里教烧上海菜,帮着把炊事班弄起来。这个服务队一直坚持至今,期间还获得过上海市政府表彰。

除了组织三个志愿者团队,李伟祥还是所在社区服务队的队长。每年3月5日学雷锋日,社区里23个居委会,每个居委会都请他去烧菜、磨刀、磨剪刀。粗略估算,这二十几年下来,他已经为社区居民免费磨刀一万五千多把。

“能够回报的人是幸福的人”,他一边“感恩回报”,一边在此中收获友情、收获幸福。


2


刘克燕

向上,向善!


刘克燕为爱心苑纪念碑献花

刘老师是个温文尔雅的人,言谈举止都带着文人气息。她出生书香门第,爷爷是满清举人,父亲也是读书人,家族有着良好的家风传承。刘老师也曾经历过文革,她说在文革中看到了人性丑恶和脆弱的一面,但是祖辈父辈“向上、向善”的家风让她坚定地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她是老三届的下乡知识青年,第一批被抽到上海师范大学读书,毕业后做了老师,在当时还遍地是农田的嘉定区教书。她的父亲,早年从湖北乡下考到北京读书,深知农村孩子要改变自身命运的不容易,特意嘱咐她要善待这些农村的孩子们。

谨遵父亲的教诲,她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善意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这些来自农村的孩子们以尊重和鼓励。同时在她多年的从教经历中,她不仅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更强调传播善的种子。这些真心付出没有白费,她的殷切教诲,被孩子们深深记在了心里。

后来,最早的那批孩子80年代考取了大学,渐渐失去了联络。2014年她从美国回来,意外接到一位三十多年前学生的电话。学生告诉她,班上同学要聚会,大家都在千方百计寻找她。其时,学生们也都已经50多岁人。联络上后几十个人开着车来到刘老师家住的小区,浩浩荡荡,一时引起轰动。

此后学生们日常对她嘘寒问暖,一如当年她在孩子们身上的付出。有一年教师节,学生们得知刘老师身体不好,几乎全数来到刘老师家共度教师节,几个有事不能来的郑重打电话请假,跟几十年前一样。

不同的党派,共同的爱心

刘老师的丈夫同样是文化人,温文儒雅。夫妻两人退休以后,都觉得精力还可以,应该做点公益事情,传播正能量。有个挺有意思的细节:刘老师是民进会员,而先生是共产党员。她开玩笑地说正好互相监督。玩笑过后,她认真地补充:“不论哪个党派,做个好人才是最主要的。”

为无主骨灰逝者写祈福卡

2014年1月9日,看到新民晚报刊出卧龙山公墓为举办第三次无主骨灰的安葬仪式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刘克燕和先生一起报了名,并于第二年冒雨参加了活动。活动结束后,刘老师在各大报纸撰文,基于每年各殡仪馆存在大量无主骨灰现象,呼吁社会各界对这一群体以更多的关注,关爱生者,尊重逝者。

在她看来,为无主骨灰逝者做点事,既给予他们以人最基本的尊严,也能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因此,对不少人敬而远之的墓园,她不仅不避讳,反以自己的爱心志愿者身份为荣。

因女儿在国外生活,老两口要帮着照顾孙儿,但哪怕再忙,夫妻两人每年清明冬至都要轮流换班飞回国内,赶赴卧龙山公墓参加“爱心祭”,公益至诚之心,令人感动。

3


宋鸣

施恩德于人

宋鸣为孤寡老人擦拭墓碑

如果要选用一种植物来形容我对宋老师的印象,那就是仙人掌。坚强、隐忍,历经考验,于干涸的沙漠中开出生命之花。

她是一个非常有故事的人。出生名门,祖上翁同龢,先后任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翁氏后人亦是人才济济。去年12月香港南风出版社特别出版了一本书介绍近代翁氏后人,从她外祖父开始介绍,一直到她。

她从小在优越舒适的环境中长大,母亲是第一人民医院的主任医生,父亲是空四军团长,自小有保姆照顾,养尊处优。但翁家有祖训要求每人必习得一技之长,于是她选择学了医。从第一人民医院护士学校毕业后就读中医学院针灸系。笔者有幸看到她年轻时的照片,光彩照人,气质美貌丝毫不逊色今天的明星。——她似乎格外得到命运的垂青。

黑暗中的曙光

然而幸运并没有一直关照她:父母早早离世,而优越的出生在文革期间,给她带来了诸多磨难。家被毁了,她去到农村,一头靓丽卷发被要求剃光头。

正值青春年华的她遭遇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将屈辱和泪水往肚里咽。几十年后在一次聚会上,当时逼她剃光头的人来到她面前说了声对不住,她什么也没说。

而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在她心理上最苦难的时候,天主教修女来到她家中看望她,祝福她。这给了她心灵上的慰藉和温暖,如同黑暗中的一点火星,给了她勇气和力量,也因此坚定了她对爱的追随。后来她皈依了天主教,入教30周年还出了一本书《是爱改变了我》。

祖训:施恩德于人

虽然历经坎坷,但她没有让苦难侵蚀自己的内心,选择对自己和别人冷漠。相反,她选择在苦难中坚守人心的善,她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身边的人。她说:“是我选择了这个世界,我不抱怨。”

现在的她很感恩拥有平静的生活。在医院里,遇到病人诉苦,她都耐心听,看别人难过了,她上前抱一抱,看病人苦闷着脸,她甚至会唱支歌、跳段舞给他看。只要能帮人一把,她一定帮。她说,因为自己经历过,所以看不得别人受苦。

她参加许多志愿者团队,包括国际志愿者队伍。有些人做志愿者,只是做点表面功夫,而她是真正全身心投入。国际志愿者需要医生的时候,她总是都挑最辛苦的地方去——麻风病院、最贫苦的山区等等。

此外,她长期坚持将每个月收入的三分之一拿出来捐助学生,而她自己生活简朴得令人惊讶:从不浪费食物、穿得也极朴素。一千块钱的衣服,不舍得买。别人会说你又不是没有钱。她说捐助别人,也许在不经意间就改变了别人的命运,这意义,远比自己吃了什么,用了什么大得多。

这世界有时很残忍,残忍到你怀疑人生,是否要在这世上苟且下去?但也总有人爱着你,无声无息,给你倔强隐忍的心,以最温柔的慰藉。

4

陈蓓薇

现在我传递爱,等我老了,

希望也能得到社会的关怀。

陈蓓薇在爱心祭活动中

陈蓓薇气质出众,个性活泼可爱,虽已年过半百,但岁月并没有在她身上留下多少痕迹。她早年从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后进华师大工作,后遇到机会去美国发展,在富人区经营一家饭店,一切顺风顺水。但后来经历的一件事深深触动到她。

一天下午,她店里的大厨忙好后悠闲地坐在餐厅外的长椅上晒太阳。结果附近有个练习枪法的美国人想找个活人试验一下,这位大厨就这样死在这个变态想法下。

警察局找不到罪犯,而大厨的父母在他出国前已去世,在各种调查无果的境况下,警局粗暴界定大厨与黑社会有关,准备以无主骨灰处理了事。

物伤其类,她不忍心大厨就这样客死他乡,更为华人在国外遭遇的不公感到愤慨,于是自己去和警察局交涉。白天她忙完生意的事,晚上拿本字典突击,学习专业术语,再去警局交涉。

她要求警局安排警车在逝者灵前开道。虽然美国有用警车为葬礼车队开道的习俗,但因为开一趟要几万块钱,警察局开始不同意。但她认为这是基本的尊严,坚持交涉直到警局让步。

协商结束最后,警察忍不住问她一句“逝者是你的什么人”,不承想过她如此执着是为了店里的员工。

就这样,最后由警察持枪开道,华人集体筹资,大家为逝者举办了追思会,接下去面临着将骨灰护送回国交付亲属的问题。骨灰无法上飞机,但陈蓓薇下定决心,自己离开美国以前,一定要将他带回国。

她找到台湾佛教济慈基金会,接待她的几位太太是热心慈善的富人。了解了事情前因后果,她们深受感动,立即派了专机护送骨灰回大陆并很快进行反馈,说已将骨灰联系到逝者亲人,安葬在贵阳凤凰山。

事后她曾亲自去凤凰山找过逝者的墓碑。那天,她按地址找了很久没找到,搭乘的电车要开走了,她着急地在心里祈祷:“***,***,这次要是没找到你,我以后恐怕也没机会再来了。”

结果她刚祷告完后,夕阳余光恰好照到一块墓碑,她看到了***三个字,正是故人墓碑。

生活中就是有这么多的巧合和缘分。她从美国回来的第二天,正好看到卧龙山公墓招募志愿者的消息,马上打电话报名,于是成了第一个报名的爱心志愿者,之后持续参加卧龙山公墓爱心活动至今。

关于做公益,她说大厨的事情让她很受触动。

人再强大,也都可能会遇到突发事件,都会有脆弱和渺小的时候。

相比较生命,钱等身外之物真的没有那么重要。现在她回到了祖国生活,积极参与志愿者组织,平时和邻里守望相助,尽己所能,出钱出力帮助他人。

如果说她做这些存在一点小小私心,那就是:现在我传递爱,等我老了,希望也能得到社会的关怀。——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扶持,这不正是个人得以生存,种族得以延续,民族得以发展的根本吗?

后    记

以上介绍的仅仅是志愿者团队中的几位。还有其他的各位志愿者因时间关系,无法一一进行采访,但可以想见,他们背后定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正是那些或喜或悲的过往经历让他们坚定了对善良的选择。

他们经历过人生的考验,

见证过生命的伟大与渺小,

刻骨铭心般感受过爱的真义,

于是他们心甘情愿奉献个人的时间、金钱,

慎重地、持之以恒地将之传递。

正所谓——因为懂得,所以悲悯!